您现在的位置:

大众养生 >> 正文 >

小孩腹胀怎么办

小孩腹胀怎么办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

宝宝饿的时间太长,吸吮时就会过于急促而吞入大量的空气。所以要按时给宝宝喂奶,并且在喂奶之后,轻轻拍打宝宝背部来促进打嗝,使肠胃的气体由食道排出。

2、小孩腹胀怎么办之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

当宝宝哭的时候很容易胀气,遇到这种情况,爸妈应该多给予安慰,或是拥抱他,通过调整他的情绪来避免胀气的加重程度。

3、小孩腹胀怎么办之多给宝宝的腹部进行按摩

可顺时针按摩5分钟。或腹部使用驱风油、用温毛巾敷盖也有帮助,这些有助于肠胃蠕动和气体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4、小孩腹胀怎么办之偏方治疗

大蒜煎汤。大蒜一头,连皮烧焦,再与半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服汤,一日一次,一般两三天即可消食止泻。

艾叶泡脚。用艾叶、花椒、透骨草各适量,加水煎至1000毫升,浸没小儿双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莱菔子枳实汤。莱菔子8克,枳实6克,甘草、厚朴、陈皮各3克,加150毫升的水,一起煎煮,煮至水剩下为60毫升左右时即可。每天1剂,分3次服用,连服3天。

小孩腹胀的原因

一般来说,小宝宝的肚子本来就会比成人大,看起来鼓鼓胀胀的,那是因为孩子的腹壁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却要容纳和成人同样多的内脏器官造成的。在腹肌没有足够力量承担的情况下,腹部会因此显得比较突出,特别是宝宝被抱着的时候,腹部会显得突突下垂。此外,婴儿的身体前后是呈圆形的,不像大人那样略呈扁平状,这也是让肚子看起来胀胀的原因之一。

除了前述的原因以外,另一个造成宝宝腹胀的常见因素,是婴儿比大人更容易胀气,胀气的原因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宝宝进食、吸吮地太急促而使腹中吸入了空气,尤其是当宝宝饿得太久才喂牛奶的时候。

2、奶瓶的奶嘴孔大小不适当,造成空气通过奶嘴的缝隙而进入宝宝体内。

3、宝宝过度哭闹。

4、吸入的奶水或其他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肠内菌和其他消化酶作用而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

5、宝宝消化不良及便秘使肠道因粪便堆积,促使产气的坏菌增生,或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肠炎等引起消化、吸收不良,易产生大量的气体,引起宝宝腹胀。

6、生理腹胀,宝宝腹胀首先要考虑的是生理性因素,很多因素,比如腹式呼吸、生理性腹部膨隆等造成的宝宝腹胀。

小孩腹胀预防方法

1、不要让宝宝饿得太久后才喂奶。宝宝饿的时间太长,吸吮时就会过于急促而吞入大量的空气。所以要按时给宝宝喂奶,并且在喂食后促使宝宝适当排气。

2、当宝宝哭的时候很容易胀气。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应该多给予安慰,或是拥抱他,通过调整他的情绪来避免胀气的加重程度。

3、多给宝宝的腹部进行按摩,这样有助于肠胃蠕动和气体排出,以改善消化吸收的情况。

4、喂奶时,应当注意让奶水充满奶瓶嘴的前端,不要有斜面,以免让宝宝吸入空气。

5、暂时停止食用容易在消化道内发酵并产生气体的食物,例如甘薯、甜瓜等。

小孩斜眼怎么办

1、小孩斜眼怎么办之单眼遮盖

将健眼遮住,只用患眼看,坚持一段时间,有时医生用此法治疗弱视。本人认为至多起一部分作用,如其他几条做得较好的话,可以不遮,毕竞会造成一些不方便。如要做的话,可以在暑假用三两个星期试试,每天五六个小时即可。同时眼睛配合补充伊分子叶黄素,使眼睛受到更好的保护。

2、小孩斜眼怎么办之进行一些跳绳、跑步等的竞技性训练

以前很多人会认为这对预防近视毫无帮助,但发现对打通某些血脉很有用处,所以有较强的防近治近作用。

3、小孩斜眼怎么办之参与一些球类活动

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鉴于你孩子年龄偏小,可进行一些低强度的基本练习。

4、小孩斜眼怎么办之牵拉眼皮法

这里所说的牵拉眼皮,也是指用手牵拉斜眼的眼皮,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一只手按住眼角外侧的斜眼皮,向反方向牵拉,力度不要太大,以眼睛感觉不到压迫为准,这样经常进行牵拉,对斜眼的恢复效果不错。

5、小孩斜眼怎么办之聚焦法矫正斜视

所谓的聚焦法,就是指把左右两只眼睛的视线人为地向同一个点注视,把焦点聚集到一块后,在同时同步缓慢的向鼻梁的方向推移,其方向以发生斜眼的反方向为准,长期坚持,反复进行,对纠正斜视有利。

小孩斜眼的因素

1、先天异常

孩子斜视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先天异常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异常是因儿童眼外肌肉的位置出现先天性发育异常情况引起的,且斜视也有一定遗传因素,但这种遗传并非是全员性的,而是会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如果孩子在出生后6个月内有斜视的情况,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的斜视疾病,这种斜视会使孩子无法拥有视物的条件,极大影响了孩子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

2、屈光不正

由于孩子本身的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无法协调好眼睛的眼外肌,所以孩子只要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就可诱发出现斜视的病症,一般来说,儿童精确融像的功能需要到5岁后才能建立起来,并且在七岁左右接近成年人,因此5岁左右是儿童发生斜视疾病的高发期,这一点建议各位家长引起重视。

在临床上,新生儿的视力是很不成熟的,且宝宝眼睛的协调能力还欠佳,因此是很容易出现斜视的病情的,不过一般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眼肌的协调能力就会逐步增强,这种症状也会得到一些改善,但如果在半岁后仍有斜视的情况,应考虑孩子是否患有斜视疾病了,一般来说孩子斜视疾病多发于6岁前,且发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3岁左右,因此在这一阶段是治疗孩子斜视的最佳时间。

小孩斜眼预防方法

增加宝宝眼球转动的频率

将婴儿放在摇篮内的时间不能太长,父母应该不时将孩子抱起来,走动走动,使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从而增加眼球的转动,增强眼肌和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产生斜视。

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

经常变换宝宝睡眠的体位,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可以使光线投射的河南癫痫病医院哪家治疗方向经常改变,就能使宝宝的眼球不再经常只转向一侧,从而避免斜视

玩具多角度悬挂

在宝宝的小床上悬挂的彩色玩具不能挂得太近,应该在40厘米以上,而且应该在多个方向悬挂,避免孩子长时间只注意一个点而发生斜视。

注意孩子看电视的位置

孩子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孩子为了看电视,眼球老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6条眼肌的发育和张力就不一样,失去了原来调节平衡的作用,一侧肌肉老是处于紧张状态,另一侧则松弛,就会造成斜视。

新生儿应该多久吃一次

1、新生儿应该多久吃一次

一般1—2个月后,宝宝就可以间隔3小时吃一次奶,也就是一天吃8次奶。家长可以慢慢训练宝宝定时吃奶的习惯,只在上午6点、9点、12点和下午3点、6点、9点,以及0点和凌晨3点喂奶。等到宝宝3-5个月以后,就可以隔3.5-4小时喂一次了,也就是每天7次。时间可以固定在每天上午6点、9点半,中午1点和下午4点半、8点以及晚上11点半左右和凌晨3点。宝宝4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慢慢添加辅食。一般6个月前,宝宝饿不了太久,半夜也要吃奶。而半岁以后,随着辅食吃越来越多,晚上就不容易饿了,就可以逐渐给宝宝断夜奶了。

2、新生儿标准的吃奶量

新生儿消化能力差,通常靠吃奶维持身体成长必须的营养。新生儿胃容量与喂奶量相关,而胃容量与宝宝体重也有关。何谓胃容量,通俗来说,就是胃的大小,能够承受多少食物。一般情况下,一位新生儿奶量以30—60毫升为佳。当然,随着消化能力的完善,需逐渐增加奶量,3个月以后,新生儿胃容量明显增长,约为100ml,建议每次可以喂食90—120毫升奶,但喂的次数要相应减少。宝宝除了要喝奶,还需要喝水,两次哺乳的间隔可以喂一次,每天喂水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到正常哺乳。

3、调配奶粉关键步骤

按需要的量,提前准备可饮用的温开水(60℃)。用奶粉专用量勺取出所需奶粉量,保证每一勺奶粉不堆高也不压实。因为癫痫的发作症状量过多,调配出的奶水太稠,易致婴儿拉肚子、便秘或肥胖,甚至有损肾脏。但量不足,奶水过稀,也会使孩子的体重增长缓慢,影响生长发育。准备一合适的量杯,将奶粉一次性倒入。将匙消毒干净,再搅拌奶粉至全部溶解。待到奶水全部溶解,再通过消毒漏斗过滤后倒进奶瓶,喂食。如需加热时,可用热水给调配好的牛奶加热。不建议使用微波炉加热,用微波炉加热,除辐射外,温暖不好控制,容易烫伤宝宝。

如何判断新生儿吃饱了

1、按排便次数判断。若完全依靠母乳喂养,以24小时计算,新生婴儿排便次数达6次以上,则理论上可以判断新生婴儿奶量充足。如果每天24小时的排便次数不超过4次,表示奶量不足,宝宝还没有吃饱。

2、按排便形状判断。一般情况下由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形状通常为软便。如果婴儿吃饱喝足,每日至少排便2—4次。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排便不足2—4次,便状呈绿色泡沫状,建议妈妈考虑增加婴儿奶水摄入量。

3、按婴儿体重判断。6个月内的婴儿,健康无恙的话,每月体重应增加600克,平均到每周应该是125克。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

新生儿睡觉时吃奶的弊端

1、容易造成乳牙龋齿睡眠时唾液的分泌量对口腔清洗的功能原本就会减少,加上奶水长时间在口腔内发酵,会破坏乳齿的结构。要避免此后遗症可在吸完奶水后再塞一瓶温开水给宝宝吸两口,稍微清洗一下口腔内的余奶。

2、容易吸呛宝宝意识不清时,口咽肌肉的协助性不足,不能有效保护气管口,易使奶水渗入造成吸呛的危险。

3、降低食欲因为肚子内的奶都是在昏昏沉沉的时候被灌进去的,宝宝清醒时脑海里没有饥饿的感觉,所以以后看到食物会降低欲望。

4、养成被动的心理行为人类因有需求才会去谋取,因饿所以要吃,因冷所以要穿衣,因不了解所以要求知。心理行为模式就是这样逐步发展而成的。

声明:养生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

© http://zs.zerhh.com  木耳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