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大众养生 >> 正文 >

老中医治疗小儿鹅口疮医案大全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新生儿以及久病体虚的婴幼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患儿。北京军海癫痫病医院

医案一

丁某,女,20天。

初诊:口内布满白斑,吞咽困唯,时作惊啼。此系胎热上攻,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法宜清解。

处方:茯苓3克,麦冬3克,金银花3克,连翘3克,熟大黄1克,甘草1.5克。3剂。

二诊:口内白屑消退,哺乳无碍。由于胃气上逆,间作哕声,微喘。治宜清热调胃。

处方:茯苓3克,金银花3克,柿蒂3克,石斛3克,麦冬3克,竹茹3克,枳壳1.5克,甘草1.2克。

服后神情正常而愈。

按语:此患儿病似鹅口疮,《诸病源候论·鹅口候》指出:"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本病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以口腔长白膜为特征。中医治疗以消热解毒为主。王朴诚3剂而显其效,后以调理胃气而愈,提示本病以消解调治为其大法,可供临床参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口腔的消毒与护理。(《王朴诚治鹅口疮案》)。

医案二

周某,女,20天。

初诊:患儿3天前口腔及舌上出现白屑,迅速蔓延,现已白膜满布,状如鹅口,且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哭闹拒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赤,苔黄,指纹紫滞,见于风关。此心脾热甚,循经上炎,热灼口唇。治宜消解心脾积热。内服加味清热泻脾散。

处方:黄芩3克,川黄连1.5克,栀子4克,生地黄5克,赤茯苓6克,灯心草1.5克,生石膏6克,生大黄3克,蝉蜕3克,金银花5克。3剂。

外用川黄连5克,金银花5克,甘草5克。煎水,随时拭口。

二诊:患儿服药后,口腔白屑渐去,大便通利。效不更方,原方去生大黄,再进3剂而愈。

按语:鹅口疮以口腔黏膜上有白色凝乳样斑块,带有特殊气味为主要特点。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鹅口疮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而新生儿发病则与产妇阴道感染和婴儿口腔感染有关。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口腔有赖于脾气濡养,婴儿胎中伏热过甚,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均可导致本病。清热泻脾散是治疗鹅口疮的名方。方中黄芩、黄连消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生石膏清解心脾积热;生地黄、赤茯苓健脾滋阴。外用川黄连、金银花、生甘草清热解毒辅助治疗,使心脾积热得消,邪去正安,故收效甚捷。(《钟秀华治新生儿鹅口疮案》)。

医案三

柳某,男,2岁。

初诊:患儿4天前轻度发热,啼哭不乳,口腔与舌体密布奶瓣样白腐,厚1毫米以上,鼻咽道堵塞,张口受限,面色晦暗,双目紧闭,神识迷蒙。曾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无效而来诊。现眼结膜红赤,指纹尖部发白,中部青灰,根部青紫。辨为寒毒化火,欲内陷闭急之证。急当宣肺化痰,托毒外出。

处方:黄芪10克,当归5克,玄参3克,牛蒡子3克,吴茱萸3克,黄连3克,川贝母6克,炙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薄荷3克,甘草15克。

服1剂后舌上白腐已成散在小斑片,舌质露红色,能哭出声;2剂后白腐日渐减少,吸奶渐转灵活。

二诊:口腔内白腐尚存少许,大便干,小便黄,指纹色转红亮,退至气关。

处方:黄芪10克,玄参6克,牛蒡子6克,吴茱萸6克,黄连3克,川贝母10克,炙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青黛6克(冲),生蒲黄3克,僵蚕3克,大黄3克,甘草10克,桔梗3克。服3剂而痊愈。

按语:鹅口疮的主要症状为口腔舌上或两颊内侧出现白屑,渐蔓延于牙龈、口唇、软硬腭等处,由先天胎热内蕴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而致。邪毒蕴积心脾,上熏口舌而发病,尤以早产儿及久病、久泻、体质弱的乳儿更为易患。本病可分为心脾积热与虚火上炎两大类,前者治宜清热泻火以泻心脾积热,以清热泻脾散为代表方;后者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原,以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为代表方。(《傅佑清治鹅口疮经验》)。

医案四

曾某,男,出生20多天。

初诊:母代诉,近2日口腔及唇、舌忽现白屑,渐而增多,大便甚臭,小便热。诊视:口腔白屑满布,唇、舌尤密,拭之屑脱而不出血,舌质红,尖赤,唇微燥,指纹红紫,两足欠温。此因胎中感受热毒之气蕴积于心脾二经,出生后发于口舌所致。病为胎毒,亦为鹅口疮。治宜清热解毒。

处方:连翘2克,黄连1克,石膏10克,甘草1克,灯心草10根。2剂。每日1剂。

二诊:诸症均好转,白屑大减,足已回温。原方再服1剂。随后访问,已得痊愈。

按语:此证由于胎热内盛,蕴积心脾,出生后口腔失洁,合而为病。"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是以用黄连泻心火,甘草、连翘清热解毒,灯心草清心利尿,石膏清脾胃之热。(《傅佑清治鹅口疮经验》)。

© http://zs.zerhh.com  木耳养生网    版权所有